蛤蜊怎么讀
[15-10-27 09:16] 編輯:海鮮中國網 來源:未知 點擊: 次
gélì 蛤蜊是一種生長在淺海邊的海貨。它的殼質堅厚,略呈三角形,殼長一般不超過6厘米,殼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,并具深淺交替的放射狀彩紋。殼頂常呈剝蝕狀,白 色。生長線明顯,呈四線形,在殼頂處細密,三邊緣逐漸增粗。內韌帶黃褐色。左右殼各具主齒2枚,左殼前后各1枚片狀側齒,右殼前后各1枚雙片側齒。殼內面 白色或帶藍紫色,外套痕明顯,外套竇深而鈍。這和南方見到的黃沙大蜆有點相似,黃沙大蜆殼外有一圈圈的羅紋,生長在河灘邊上是河鮮。
青島的獨特海產品是蛤蜊。 蛤蜊的中文名叫雜色蛤仔,在青島附近,它主要產于膠州灣內,棲息在潮間帶中、下區以下的泥沙灘海底,以干潮線以下產量最多。其棲息于泥沙中的深度,一般都 不超過自己身體長度的2倍。每逢陰歷的初一、十五,落大潮后人們多去海灘挖掘這一海味來解饞。大量生產則用挖蛤蜊船在深水處采捕。
蛤蜊不僅味道鮮美,而且它的營養也比較全面,實屬物美價廉的海產品。它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鐵、鈣、磷、碘、維生素、氨基酸和牛黃酸等多種成 分,是一種低熱能、高蛋白,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。
蛤蜊味咸寒,具有滋陰潤燥、利尿消腫、軟堅散結作用?!侗静萁浭琛分杏涊d:"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,故能潤五臟、止消渴,開胃也。咸能入血軟堅,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。"現在除這種傳統用法外,還對蛤蜊組織進行化學提取,提取物稱為蛤素。動物實驗證明,蛤蜊對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緩解作用。 現代醫學認為,蛤蜊肉燉熟食用,一日三次可治糖尿??;蛤蜊肉和韭菜經常食用,可治療陰虛所致的口渴、干咳、心煩、手足心熱等癥。
常食蛤蜊對甲狀腺腫大、黃疽、小便不暢、腹脹等癥也有療效。 (《本草經集注》)
【異名】吹潮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,沙蛤、沙蜊(《泉州本草》)。
【來源】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的肉。
【動物形態】四角蛤蜊 貝殼2片,堅厚,略呈四角形。殼長36~48毫米,高34~46毫米,寬度約當高的4/5。左右兩殼相等。殼頂尖,略向前屈,位于貝殼背緣中部稍向前端。 殼面中部膨脹,向前、后及近腹緣急遽收縮,致前、后緣多少形成肋狀,小月面和楯面心臟形。殼面生長紋明顯粗大,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。貝殼具殼皮,頂部 白色或淡紫色,近腹面為黃褐色,腹面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帶。貝殼內面灰白色。鉸合部寬大。左殼具1個分叉的主齒;右殼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;側齒 發達,均成片狀。外韌帶小,淡黃色,內韌帶極發達,黃褐色。外套痕清楚,接近腹緣,外套竇不甚深,末端鈍圓。前閉殼肌痕稍小,呈卵圓形,后閉殼磯痕稍大, 近四形。外套膜邊緣雙層,內緣有分枝的小觸手。水管為黃白色,末端具觸手。足部發達,側扁,呈斧狀。 生活于淺海泥沙灘中,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本動物貝殼制成的粉(蛤蝸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均可捕捉。
【化學成分】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,蛋白質10.8克,脂肪1.6克,碳水化物4.6克,灰分3克,鈣37毫克,磷82毫克;鐵14.2毫克,維生 素A400國際單位,硫胺素0.03毫克,核黃素0.15毫克,尼克酸1.7毫克;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。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壞血酸5毫克。
【性味】咸,寒。 ①《嘉佑本草》:"冷,無毒。" 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咸,寒,無毒。" ③《飲膳正要》:"味甘,大寒,無毒。" 【歸經】《本草經疏》:"入足陽明經。"
【功用主治】滋陰,利水,化痰,軟堅。治消渴,水腫,痰積,癬塊,癭瘤,崩、帶,痔瘡。 ①《本草經集注》:"煮之醒酒。" ②《嘉佑本草》:"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,解酒毒,主老癖能為寒熱者,及婦人血塊,煮食之。" ③《醫林纂要》:"功同蚌蜆,滋陰明目。" ④《本草求原》:"消水腫,利水,化痰,治崩帶,癭瘤,五痔。" ⑤《泉州本草》:"主治黃疸,小便不利,腹脹,諸淋。"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煮食。 【名家論述】《本草經疏》:"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,故能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也。咸能入血軟堅,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。"
青島的獨特海產品是蛤蜊。 蛤蜊的中文名叫雜色蛤仔,在青島附近,它主要產于膠州灣內,棲息在潮間帶中、下區以下的泥沙灘海底,以干潮線以下產量最多。其棲息于泥沙中的深度,一般都 不超過自己身體長度的2倍。每逢陰歷的初一、十五,落大潮后人們多去海灘挖掘這一海味來解饞。大量生產則用挖蛤蜊船在深水處采捕。
蛤蜊不僅味道鮮美,而且它的營養也比較全面,實屬物美價廉的海產品。它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鐵、鈣、磷、碘、維生素、氨基酸和牛黃酸等多種成 分,是一種低熱能、高蛋白,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。
蛤蜊味咸寒,具有滋陰潤燥、利尿消腫、軟堅散結作用?!侗静萁浭琛分杏涊d:"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,故能潤五臟、止消渴,開胃也。咸能入血軟堅,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。"現在除這種傳統用法外,還對蛤蜊組織進行化學提取,提取物稱為蛤素。動物實驗證明,蛤蜊對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緩解作用。 現代醫學認為,蛤蜊肉燉熟食用,一日三次可治糖尿??;蛤蜊肉和韭菜經常食用,可治療陰虛所致的口渴、干咳、心煩、手足心熱等癥。
常食蛤蜊對甲狀腺腫大、黃疽、小便不暢、腹脹等癥也有療效。 (《本草經集注》)
【異名】吹潮(《動物學大辭典》),沙蛤、沙蜊(《泉州本草》)。
【來源】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的肉。
【動物形態】四角蛤蜊 貝殼2片,堅厚,略呈四角形。殼長36~48毫米,高34~46毫米,寬度約當高的4/5。左右兩殼相等。殼頂尖,略向前屈,位于貝殼背緣中部稍向前端。 殼面中部膨脹,向前、后及近腹緣急遽收縮,致前、后緣多少形成肋狀,小月面和楯面心臟形。殼面生長紋明顯粗大,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。貝殼具殼皮,頂部 白色或淡紫色,近腹面為黃褐色,腹面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帶。貝殼內面灰白色。鉸合部寬大。左殼具1個分叉的主齒;右殼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;側齒 發達,均成片狀。外韌帶小,淡黃色,內韌帶極發達,黃褐色。外套痕清楚,接近腹緣,外套竇不甚深,末端鈍圓。前閉殼肌痕稍小,呈卵圓形,后閉殼磯痕稍大, 近四形。外套膜邊緣雙層,內緣有分枝的小觸手。水管為黃白色,末端具觸手。足部發達,側扁,呈斧狀。 生活于淺海泥沙灘中,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本動物貝殼制成的粉(蛤蝸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全年均可捕捉。
【化學成分】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,蛋白質10.8克,脂肪1.6克,碳水化物4.6克,灰分3克,鈣37毫克,磷82毫克;鐵14.2毫克,維生 素A400國際單位,硫胺素0.03毫克,核黃素0.15毫克,尼克酸1.7毫克;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。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壞血酸5毫克。
【性味】咸,寒。 ①《嘉佑本草》:"冷,無毒。" 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咸,寒,無毒。" ③《飲膳正要》:"味甘,大寒,無毒。" 【歸經】《本草經疏》:"入足陽明經。"
【功用主治】滋陰,利水,化痰,軟堅。治消渴,水腫,痰積,癬塊,癭瘤,崩、帶,痔瘡。 ①《本草經集注》:"煮之醒酒。" ②《嘉佑本草》:"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,解酒毒,主老癖能為寒熱者,及婦人血塊,煮食之。" ③《醫林纂要》:"功同蚌蜆,滋陰明目。" ④《本草求原》:"消水腫,利水,化痰,治崩帶,癭瘤,五痔。" ⑤《泉州本草》:"主治黃疸,小便不利,腹脹,諸淋。"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煮食。 【名家論述】《本草經疏》:"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,故能潤五臟,止消渴,開胃也。咸能入血軟堅,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。"